演讲艺术

成功演讲应具备的八个特征

口才词典 koucai.cidiancn.com

阅读: 602

目录1.成功演讲应具备的八个特征
2.军人语言的特点
3.三招教你学会语言应变的能力

< 成功演讲应具备的八个特征>成功演讲应具备的八个特征

从古至今,由中到外,无数著名的演讲家的演讲艺术虽然各显风采,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的艺术真谛,即笔者下文所归纳的八个特征:

一、演讲目的的真理性

人们登台演讲都受制于一定的动机,诱发于一定的目的,这是人类行为特征所决定。但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演讲目的。而真正成功的演讲,其目的在于讴歌“真理”,在于激发人们去追求“真”“善”“美”,即富有“真理性”。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张岱年认为:“真”是认识的价值,即对客观世界与人类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善”是道德的价值,即用道德准则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美”是艺术的价值,即客观世界的事物,有些适合人的情感,令人感到愉快,人类能创造出一些令人愉快的物品即艺术品,艺术品能给人美感。成功演讲的目的——追求真、善、美,就是:要极力揭示或传播主观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宣传谬论;要大力引导人们用道德准则去正确调整个人与个人,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设法误导人们的伦理道德;要努力完善演讲,使自身演讲成为“艺术品”,给人以美感,同时,教会人们去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而不是让人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演讲只有为真理而演讲,为呼唤真理而演讲,那它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会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才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一切违背真理的“咆哮”,终将被真理所抛弃,而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二、演讲语言的多样性

演讲者与听众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演讲语言来实现的,离开了语言,演讲也不复存在。演讲语言是个丰富多彩的王国:既有意美以感心的内部语言,又有音美以感耳的口头语言;既有形美以感目的态势语言,也有物美以感人的道具语言;既有诗词的熟练背诵,又有名言警句的灵活运用;既有抑扬顿挫,又有轻重缓急;既有高昂的语调,又有低沉的声音;既有严肃的格调,又有诙谐的幽默等等。成功演讲正是能适时、适度、适情、适意灵活自如地综合运用这些语言。综合运用多样性语言就是让听众接受多方的语音刺激,从而调动听众“听”的积极性,强化演讲主题,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记,为演讲成功服务。用贫乏枯燥的语言、用单一乏味的言辞演讲是难能获得成功的。

三、演讲思维的哲理性

成功演讲都能给人留下难忘的言语、深邃的思考以及人生美好的启迪。这种外在的成功离不开内在的功夫,即演讲者哲理性的思维,形成思维哲理性的品质。演讲者无论对本人或他人的经历、事迹、教训、感想,还是对事物、事件的评价、感受都应进行缜密的思维、提炼,使之具有哲理性。李燕杰同志指出:哲理是人们基于深刻的现实感受与观察,对生活所做的艺术概括,其中闪耀着作者的真知灼见,它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还能陶冶情操,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为此,成功的演讲者必须常常观察社会、洞察现实、思索人生、理性思辨、深层思维、哲理概括。虽然,听众不可能记下演讲者的句句话语,但经过演讲者千锤百炼而成的哲理性语言,能打动听众的心,能给听众无穷的思考和深远的启示。

四、演讲形象的人格性

演讲的圣堂并非任何人随意所能登踏,也并非任何人所讲都能如愿。成功演讲本身对演讲者是有选择的。不论是谈论自己,还是抒发他人、他物,演讲者都要有形象的塑造。这个形象是以“人格化”为基调的,演讲者人格形象的树立,事实上就是形成演讲者的人格魅力与磁性,演讲者有了这种魅力与磁性就为演讲成功营造先入为主的意境。演讲者的人格不在于美丽的外貌和华贵的装饰,而在于具有坚定信念、优良品行、刚毅果敢、一身正气、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以及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品格。这种品格也是演讲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会自然吸引人、产生感染力。孔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凡成功的演讲者都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和人格形象再塑。没有人格、品德败坏的人是无权登台演讲的。一个行动的矮者、知行不一的人,充其量只能来一阵理论的空喊;一个品行败坏、图谋不轨的人再动听的语言只能是一时的欺骗。

五、演讲观点的共鸣性

任何演讲离不开谈理论、讲观点。但谈理论讲观点决不可以盲目进行。在注意观点正确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听众的可接受性。听众接受、形成共鸣,才能成功。演讲的观点阐述必须考虑听众所处的时代、场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层次的听众选择不同的观点和语言表达方式,最终实现演讲者与听众心理相容、观点共鸣。成功演讲者常常把句句言辞说在听众的心坎上,或让听众点头称是,或让听众激动不已,甚至让听众无法控制自己而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这就使演讲者与听众融于一体,形成共鸣。这种共鸣源于演讲者善于抓住听众的所思、所想、所言的困惑,并且能加以突破。成功演讲者注重演讲选题,使之具有时代性;注重观点选择,使之符合科学、符合实际、符合听众且富有新意。老生旧说不行;不顾对象瞎说不行;不分场合乱说不行。相反,应老生新论、因人而说、因地而讲、因事而谈,实现演讲者所言、所语、所感、所悟、所举、所动与听众达成最佳的交流,形成最强烈的共鸣。

六、演讲神形的情感性

演讲贵在打动人心,而要打动人心离不开演讲者的情感注入,即演讲者的感情流露和情绪表现。无论在演讲的起始、过程、还是推向高潮,乃至结束,演讲者的神形都应随着演讲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富有情感性。例如,万承奎教授在做“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演讲时,表现出对有人自我践踏生命的痛惜、对掌握命运强者的赞颂,表现出的情感变化、神情动作令人叫绝,自觉不自觉地把听众带入情感世界从而让人去体验百态人生、去领悟生命把握之要领。可以说,成功演讲者都是情感丰富者。这种情感发自演讲者的内心,表现出:爱憎分明、喜怒分辨、苦乐分界。没有演讲者的情感投入,就不会有听众的情感付出。没有演讲者的情感变化,也就难以激起听众的层层情感波澜。

七、演讲选例的典型性

演讲离不开举例,举例目的为佐证或导论。但选何事例、选多少则必须依演讲主题、观点需要而定。不必多选,也不可少选。多选常常给人以事例堆砌、讲解故事之感;没有事例则又给人缺乏说服力之感。成功演讲其选例要具有“典型性”:一方面选用事例必须同阐述观点紧密相连,必须能说明问题,不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决不可牵强附会,否则适得其反。“理解万岁”演讲如果将100个故事、事例都讲,那就未必有“理解”的效应,而蔡朝东同志最后精选了十五个事例说明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引用的事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偶发的事例不能做为本质认识的依据。为此,选例的典型性就在于“精”“实”“新”,同时,所选之例应能感动人、吸引人、折服人。

八、演讲结局的激励性

如果说,演讲目的企盼是希望听众去追求真理,那么,演讲的最后结局与归宿就是实现这种期望。演讲无论其过程是给人兴奋,还是叫人沉思,但最终都必须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启迪。激励性正是演讲的效益所在。通过演讲实现激发人的正确动机,引发人的良性行为,这是所有成功演讲最根本的目的。演讲者通过自身的优良品德、完美人格让听众产生可敬、可爱,令其学习、效仿产生激励,通过演讲中表现出的高亢激情、纯真热情、乐观心境等情感活动满足或符合听众需求,使听众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肯定的情感;以演讲者活跃的思维、焕发的精神、倍增的干劲催人上进;也可通过演讲中对听众的特殊评价、信任、鞭策等予以激励!蔡朝东同志在首都师范大学做的“创业万岁”演讲就给听众以极大的激励与启迪,调查显示,98%以上的人听了他的演讲后有收获、有启迪。有的听众说:“蔡朝东同志的演讲不单是激动三分钟,甚至可以启迪我一生,从他朴实的话语中,我听到了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我为此而深深的感动,我想,如果将来我也是一县之长,我将效仿蔡朝东同志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干事,即使当教师,我也将尽我的职责。当然,演讲给我启示的不止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历史上凡是成功演讲无不是催人向前的进行曲!

上述演讲“八性”是成功演讲最主要的特征和艺术性所在。我们要实现成功演讲就要做到“八性”,我们要逼近成功演讲,就是尽力减少与“八性”之间的差距。同时,演讲“八性”又是成功演讲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涉及了演讲的参与要素即演讲者(形象、思维)—→内容(观点、选例)—→手段(语言、情感)—→听众(目的、结果),涵盖了演讲的全过程,即目的—→演化—→结局。这“八性”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从而构筑成成功演讲的艺术真谛。


< 军人语言的特点>军人语言的特点

一、规范制式。军人在队前讲话,因受时间或制度限制,在举止和用语上,都表现得规范制式,指挥员下达命令或发布指示时,必须使用军语,不能用习惯用语,而且要求绝对准确。因为一字之差,一语之误就可能造成整个军事行动的失利。如,在一次战斗中,某部排长带领全排战士攻打一个敌军固守高地。冲锋前,他下达了一道命令:“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跟我从正面冲,一班从右面上,二班从左面上,把这个山头拿下来!”全排战士莫名其妙:党团员究竟是该跟排长从正面冲呢,还是该从右面、左面上呢?由于指挥员的语言不严密,造成了部属的犹豫不决,这在战时是非常危险的。再说“拿下”这个词也不是军语,而是习惯用语,其内涵既可以理解为把敌人歼灭,也可理解为占领山头即可。用这种不准确的语言指挥战斗,是容易造成失误的。为了用语准确,我军统一明确规定了常用军语5227条,以期规范使用。

二、简易明了。军人是战争的产儿,要时刻准备打仗。自古就有“兵贵神速”之说。讲话、发指示,应要言不烦;下命令、口令,不容罗嗦。就是著述,也独树一帜,自有兵家风格。如著名的《孙子兵法》,就以“简易明了”见长。

三、粗犷豪放。军人讲话多是感情充沛而又不拐弯抹角。

四、形象生动。军人讲话,往往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很少以理论理。军事指挥员的口才特点 军事指挥员,既要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里之外的智慧,又要有提携军队,实现自己意图的能力。能力之一就是口才。军队的组织、管理、指挥,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性,军事指挥工作有别于其他领导工作,这就决定了军事指挥员应具有不同于一般领导干部的口才。军事指挥员的口才应有以下特点:

①准确性。军事指挥员的一句话关系着全军安危,决定着战斗胜败。所谓“军令如山倒”、“军中无戏言”,都要求指挥员的语言十分准确。指挥员的演讲、说话、下达命令,不能信口开河,模棱两可,叫人捉摸不定,要反复思考,认真斟酌,力求准确。何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完成何种任务等,都来不得半点含糊。

②简明性。在一般的军务管理中,需要指挥员说话简洁精炼,在硝烟弹雨、生死拼搏的战场更要十分精炼。指挥员必须具有长话短语的本领。要善于抓住本质的主要的东西讲透,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进行适当的比喻,开门见山,不绕弯子,干脆利索。

③坚定性。指挥员的语言往往是斩钉截铁,毫不含糊的,那种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呐呐之声,懦弱羞怯之言,不应出自一个指挥员之口。

④应变性。军事指挥员的讲话往往是即席发言,随机下令,难度较大。指挥员说话善应变,就必须吃透上级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意图,必须有解决某一问题的战略构想,还要有快速打腹稿的能力和敏捷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准确的口语表达。

⑤正义性。我军是为正义而战的革命军队,与形形色色的反动军队有本质的区别。我军指挥员的口语表达具有正义性,言词要大义凛然,光明磊落,字字铿锵,必须防止那种“政客式”、“军阀式”、“帮派式”的感情和语言污染,力戒哗众取宠,力戒蛮横霸道,要把为正义事业而战的内容用正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指挥员具备了这种口才,才能达到团结内部,战胜敌人之目的。


< 三招教你学会语言应变的能力>三招教你学会语言应变的能力

口才语言交住中的意外情况多种多样;或是自己说出的话语不如自己预料的那么好、那么准确,甚至大相径庭,或是周围的语言环境出现了自己没有预料到的因素;或是对方出言不善,有明显的企图,这一切都是猝不及防地出现在你的面前,打乱了你为原定为言语计划。你若要想完成交际任务,那就必须针对新的情况调整计划,拿出另外一个恰当的对策来。当你面对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而思考对策时,对方正用眼睛盯着你,等着你下一句话呢。所以,在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面前,我们所作出的反应和处理不仅要恰当、正确,而且要迅速、及时。

例如,一九八一年笔者在北京某大学给外国留学生讲汉语口语。有一次,有个美国留学生在课堂上突然问:“请问大陆汉语与台湾汉语是一个方向还是两个方向?”笔者知道提问的学生曾在台湾呆过三年,在大陆也已呆了两年,如果我的回答是“一个方向”,那么对方肯定要我拿出事实依据,如果我回答说是“两个方向”,那么一些抱“台独”观点的人就会利用此事作文章。当时我在提问者的刁难面前,不可以用“不知道”搪塞,也不允许说“让我回去想一想”。

多亏灵机一动,笔者猛然想起斯大林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里说过的话:看一个民族的语言主要应看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于是我便说:“根据斯大林先生这个意见,如果台湾汉语与大陆汉语在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方面百分之七八十相同,那应该说二者是一个方向;如果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相同,那就可以算二者是两个方向了。至于这里面的比例多少,我无法知道,因为贵国的巡洋舰队长期横行在台湾海峡,叫我们无法到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去进行语言调查。”可见,语言应变能力确能抵挡对方的攻势,有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之奇效。当然,它还可以用来补救自己的失误,在各种意外情况下去完成预定的交际任务。更重要的是,语言应变能力展现了一个人的才能与智慧,并可增强一个人的魅力,使他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语言应变能力对语文教师说来实在太重要了。看一个教师是否优秀,除教态外,主要应看他有没有语言应变能力。教师应变能力强,就能使课堂上热热闹闹,个个龙腾虎跃,能说会道。可惜当前缺乏应变能力的教师大有人在。课堂上,有些教师生怕学生突然发问而把自己问住了、问倒了、问得下不了台了,因而便在课堂上设置障碍,规定讲课中学生不许提问,有问题下课以后再提。可是,学生提问往往是在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忽然得到启发,引起联想,从而冒出一点思想的火花。

然而,刚要站起来质疑,却被教师早先宣布的“约法三章”制止住了,于是学生只好把话又吞了下去。等下课后,教师夹着书本走了,学生也就把问题忘了。其实,学生能把教师问住、问倒,这不是教师的耻辱,而是做教师的光荣,这说明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在某一方面超出了老师。还有些教师怕学生质疑,就不厌其烦地“鸡毛蒜皮”地提问学生,提出只须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让学生作答。

实际上,这种简单答问锻炼不了学生的口语能力。有的教师即使提出了“为什么”,可是当学生作了回答后,教师却从不发表意见,回答完也就完了,这样做有点象“新闻记者”。有些教师怕跟学生思想交锋,因此,索性把语文课变成朗读课,一上来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是你读一段,他读一段,横排座位读完再让竖排读,个人读完再全班读。虽有琅琅读书声,但大多是和尚念经一一有口无心。

有些教师很呆板,明明学生对他的课反应不佳,他不是根据反馈出来的信息,立刻调整讲解内容,改变讲述方式,而是按自己原先准备的继续讲下去,以不变应万变。由于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变能力差,教学死板,课堂上死气沉沉,龙不腾,虎不跃,其结果是:

第一、影响了教学效果。举例来说,上午第一节课是语文,学生一上来全神贯注,教师当然可以按预先设计的步骤讲下去。可是,临时又把体育课与语文课对调了,这使学生上完了体育课就气喘吁吁地走进教室,心里浮动,这时教师就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马上改变授课方式,要用有趣的、引人入胜的语言把学生的精神吸引过来。可是,不少教师却还是干巴巴地导入新课:“请打开第十课:青蛙。”学生心不在焉,听了也是白听。然而,有位教师遇到这种意外清况却很有些应变能力,他一上讲台这样讲:“同学们,夏天的晚上,你到野外走一走吧,只见一轮明月冉冉上升,微风吹来,树枝轻轻摇动,周围寂静得很。这时,忽然有个声音传来,哇,哇!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啊?”说到这里,他故意压低声音,神色显得十分紧张。有个学生脱口而出:“那是鬼!”有个学生说:“不,是青蛙”。老师接着说“是青蛙!”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上“青蛙”二字:“好,今天这一课讲说明文青蛙。”这样,一上来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第二、影响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学生平时没有口头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一味让他们听,听,听,读,读,读,或者再加上抄,抄,抄,孩子门怎么会有雄辩的口才呢?我们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而不是站起来,口未开,脸先红,弓着背,张口结舌,不知所云的所谓高才生,也不是虽然做出了优异成绩,但当着电视台观众,他却只会拿着小纸条,低着头回答记者提问的人。

口才在社会生活中既然那么重要,青少年就应该从小锻炼自己的口才。口才的锻炼,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如果缺乏语言应变能力,那又怎么能带出有口才的学生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每天讲很多话,中、小学学生善于模仿,但其鉴别力低,所以教师语言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口语素质和他们良好的说话习惯的形成。不少学生说话漫无中心,兴之所至,任意拈连,罗里罗嗦,用词不当,这难道同教师的语言修养差没有关系吗?


下一篇:演讲中的笑话练习方法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发挥演讲的气势效应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